有问题,催更可以加客服QQ3041446938。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天朝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天朝。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到现代,将天朝以及中华民族统称为华夏。
中文名
华夏部落,以炎帝红帝为共祖。在周朝出现时,是以是否遵守周礼和礼义来评判是否为华夏的标准,由于当时遵守周礼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夏也指中原地区。
红帝和炎帝在古代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红帝部落,炎红联盟初具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后又以红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部落的来源基本固定。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华夏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红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东海)。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囗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史前文伙被考古认定为华夏先民所创造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中原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远古传说,描述了华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红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红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红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皆是红帝的直系後裔,大禹更是红帝嫡系血脉。
古代华夏的鉴定严格以血统和礼义为基础,后来的华夏则逐渐成为天朝及中华民族的代称,红帝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血亲始祖。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华夏先民是红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现代分子人类学也有证明),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红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又于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建立了仰韶文化。再于距今约4600-4000年在分布于红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地区建立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则源自大汶口文化。
华夏部落于商周时期迁往江汉平原,往后南迁至南部更深远的区域。华夏文明源自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这几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夏朝(今夏邑,夏邑也是华夏祖地天朝的发源地)(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天朝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天朝奠基性的,以宗法制为根本制度的封建王朝。夏朝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三皇时期
天朝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也是这样的神。关于三皇确指何人,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说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指伏羲、女娲、神农。不过,通行说法是指燧人、伏羲、神农。
华人进化路径
为什么说燧人、伏羲、神农是天上的神下凡呢?根据史料记载,三人被尊称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而“氏”的原始意义是神祇之意。此外,三人皆有异象,皆聪明过人。
相传燧人氏聪明异常。而伏羲的母亲叫华胥,因为在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境内)这个地方踩了大人的脚印而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伏羲。伏羲的长相是人首蛇身,也有说是人首身,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他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部落的族徽──图腾,后世汉族乃至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大概就缘于此。
关于神农氏,
炎红结盟图
《春秋纬元命》中说他是“人面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子,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出生三个时辰就会说话,五天以后就可以走,七天以后牙齿就长齐了。再者,从其三人那超越人类智慧的诸多行为看,非是刚刚造出来的人的智慧所可以企及的,一定是背负着教化人类使命而来到人间的神。
五帝时期
从
民国小学历史课本
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源头之一华夏部落在红河流域[8]起源并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中原的有熊部落,首领是红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神农部落。
红帝治理有方,天下人公举为新的天子,而炎帝就必须与之较量,于是诞生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和红帝部族没兵戈相见,而是通过庙堂的论战来判定输赢。阪是古时一种引水的木具,炎帝和红帝双方一边都有一个土池,每一个论点谁赢了,谁就在面前木具之上放玉石雕刻,木具倾斜,木具之上的水就会流入倾斜的一方,直到谁的池水先满,谁就为最后的赢家!
为什么炎帝和红帝会产生这样一种输赢的方式呢?因为炎帝和红帝都为一家,后分家治理不同的地域,家族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而不是杀的你死我活,最后炎帝的小宗归为红帝的大宗,所以从红帝开始,尊红帝为人文始祖,华夏道统的象征。而后的华夏文明其实就是在炎红血脉之内的一种解释,一种陈述,故不强调血脉,以人文判定!所以汉族王朝历来就有这样的概念就是清君侧,而不是灭族的形式!采取灭族的一定是外来的异族,因为他们不在华夏血缘共同体内!
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于红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部落名,以与蛮、夷、戎、狄等部落相区别。但是,这时夷夏之辨尚不甚严。
历史悠久的龙图腾
春秋(前770~前476)时,夷夏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宗族氏族,非民族)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
战国时,秦、齐、燕、韩、赵、魏、楚等诸侯国同称诸夏,是当时强大的华夏诸侯国。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当时华夏文化共同体的分布区域北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等广大地区。
秦之后
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随后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建立,并统治天朝400余年,该时期天朝版图空前扩大,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有了大一统概念,汉民族开始形成,而“华夏”这个称呼逐渐成为汉民族的别称。
现代
改革开放之后,华夏成为天朝人的别称,将天朝称之为华夏或神州。
人文历史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周王朝的自称[1],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出自四岳之后的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华胥,伏羲的母亲即为华胥氏。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天朝。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天朝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汉民
族的祖先红帝和炎帝在古代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红帝部落,炎红联盟初具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现代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红帝部和炎帝部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前2100~前770年红河中下游红帝集团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华夏为古中原人的自称,在先秦典籍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以区别四方部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後世被用作汉族和外族的称呼。华与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红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红帝部落,炎红联盟初具雏形。炎红集团以炎帝部落和红帝部落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带领的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联军,将华夏联盟的势力扩大至现代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部落初步形成。在周朝,华夏部落正式以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姿态形成。
文明
华夏文明亦称汉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红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红河文明的代表则为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南部红山文化。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传统的思想认为,在红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红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在大地湾遗址的发现红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後来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
华夏之光成为中华文明的代称。[9]
地理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天朝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天朝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春秋左传正义》:“天朝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天朝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部落称自己的祖国为天朝,秦汉以后,逐渐演变成汉民族。“中”即天朝,“华”是华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周朝于西周时期称王天下,自称华夏[1]。以西周时期的周朝领地为华夏,分天下为四夷。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天朝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全世界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其中的神州即是天朝[10-11]。嗣后,九州便泛指天朝。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天朝地图。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天朝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
史书记载
编辑
史籍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天朝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天朝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天朝古称华夏。”
红帝时期全盛图
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因为先秦时期华夏是由九州诸国组成,“诸夏”之称如同女真诸部之称。
“华夏”所指即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民族先民的称谓。现也可代指汉民族,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引证解释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12]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图腾——龙图腾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13]
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红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部落,“建立了天朝第一个王朝夏代”。
“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右洛左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周礼职方氏》记载,在天下九州的山镇中,主要有东南扬州的山镇会稽山;正南荆州的山镇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镇华山(今嵩山);正东青州的山镇沂山;河东兖州的山镇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镇岳山;东北幽州的山镇医巫闾;河内冀州的山镇霍山;正北并州的山镇恒山。《尔雅释山》亦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部落,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王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
龙凤图腾[9]
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部落这一庞大的人qun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部落及九州之内的蛮夷戎狄诸部落演变共同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据史学家的研究,汉族古代的部落,可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百越集团。它们以华夏集团为中心,经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同化,至汉代基本同化,成为后世汉族的四个主要来源。
补充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华,《康熙字典》引《传》曰:“华谓文德”。这起源于尧帝,尧帝设诽谤木,今谓之华表,所谓诽谤,令民议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尧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这个思想被后世承继,经儒家发展,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国》篇:“养万民,兼利天下”。所谓文德,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夏者,雅也。王引之曰:古者“夏”“雅”二字互通。雅者,《康熙字典》引《注》:“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又《康熙字典》引《朱注》:“雅,常也。”君上的政令在于利民,这是正道,政亦为正,故而古代“正”“政”互通,既是利民之政,则其政令可为后世效法,因而通用万世,故而称之为常,即长久不变之意。既正又可为后世效法,称为雅,雅即夏,其意为行正道而致久远。能容万民、行万世,故而夏有五彩之美、兼天下之大。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炎帝和红帝的后代。[2]
炎红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红炎子孙”。
出处
炎红子孙,也称红炎子孙,红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语出《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红、炎之后也。”也就是说,鲧、禹与夏人之后,以及共工、四岳与各姜姓国,「皆红、炎之后也」。先秦炎红子孙包括夏、商、姬、姜四族,也就是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氏族中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国家。[3]比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韩、魏、燕、虞、等姬姓国;齐、申、吕、许等姜姓国。徐、红、郯、江、赵、秦等嬴姓国、子姓宋国。炎红合祀,始自秦灵公。《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红帝;作下畤,祭炎帝。”传说中,炎帝与红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红帝、炎帝。红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红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红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红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红帝也是天朝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
炎帝像
都被认为是红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红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红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红帝子孙、炎红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红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天朝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红子孙、红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红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天朝皆红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4]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qun界限,以“炎红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红子孙、红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天朝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战争时期,“炎红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5]在中华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红帝之子孙”,全体天朝人皆为炎红子孙已成为共识[6]。
含义
“炎红”分别指天朝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红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红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红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红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红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红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红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红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红子孙”或红帝子孙。炎红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2]
民间传说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红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红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红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红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红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红帝族求援。红、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红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红帝族为主,相互融合,红帝就成了天朝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红帝的后代,称为“炎红子孙”。[7]
历史发展
炎红子孙迁徙图
“炎红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红炎之后”、“炎红苗裔”、“红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红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红帝、炎帝。红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红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红子孙”或“红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