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慕洧原是宋将降夏,刘延庆父子也曾派人说降,但人总是喜欢往高处走,他怎会投降日薄西山的西朝廷?
再者自己曾有叛宋经历,投降之后也没有好果子吃,但是投降杨长就不一样了,独立于宋能灭西夏的强大势力,早晚都要取代大宋称帝,投降他既不觉得丢人,还对前途没有丝毫影响。
慕洧留下副将与刘延庆对峙,亲自和谋宁克任赴潼关见杨长。
当时赵佶已到潼关,杨长接受慕洧的投降,就引大军出潼关动静,准备对刘家父子以德服人。
刘延庆、刘光世父子,奉赵桓之命率五万兵西进,在潼关对峙已有月余。
刘家就是在西北打出的,所以面对西夏军并不怵,而且对方主将还曾是宋将,双方可谓知根知底,一直没有殊死相搏。
西夏被杨长灭国,赵桓想吞掉关中二十万夏兵,然后用来对付割据江南的赵构,便让刘家父子持李乾顺手书,一路招降关中的军将。
怎奈慕洧不愿降宋,加上谋宁克任前来督军,让刘家父子不能成事,双方经过几次交战试探,发现刘家父子的兵,战斗力比在西北弱很多,更激不起半点投降欲望。
刘家父子的精锐嫡系,早在对抗金人时消耗殆尽,此时五万人中的西军,只有几百人而已,打不出优势理所应当,父子两人见李乾顺书信无用,而交战又拿不到优势,遂派人想汴京求援,希望将李乾顺送到前线。
他们一边等待一边对峙,突然前方斥候传来急报:关中向潼关增兵数万,正在接近慕洧的大营。
刘延庆顿时慌了,对儿子刘光世商量说道:“官家还是太天真,赵构有兵都敢称帝,现在李仁礼携太子,手里握着二十万大军,又占据着关中险要之地,凭什么投降咱们大宋?”
“可咱们已向朝廷求援,没得到回信之前撤退,恐遭到朝臣们非议.”
“要是打光了这几万人,你我父子别说遭到非议,这条命只怕都保不住了。”
父子俩正在商议,又一名斥候闯入大帐,抱拳说道:“慕洧领着一小队人马,往我们军寨方向而来,并要求两位将军出去说话。”
“嗯?知道了。”
刘延庆摆手示意斥候退下,然后对刘光世嘱咐道:“慕洧增兵来见我们,恐怕有威胁之意,为父就去会他一会,你则留在营中严阵以待,谨防夏兵趁势发动强攻。”
“爹放心去,孩儿省得。”
刘光世话刚落音,刘延庆就起身出大帐,点一队护卫至寨门,远远看到夏军已至。
他带着狐疑催马前出,在距离几丈开外停下。
只见有对陌生男女,位于夏军正中央位置,慕洧则在男子身旁。
刘延庆没见过杨长与仇琼英,还以为是西夏新来的将领,便对着慕洧喝问:“慕将军,约见刘某何事?是想通了要回归大宋?我已征得陛下同意,不但不追究你之过,还官升两级授节度使.”
“呵呵。”
慕洧浅浅一笑,指着杨长、仇琼英说道:“慕某无福消受,晋王、王妃在此,你还不下拜?”
晋王李察哥?他不是死了吗?
刘延庆蹙眉冷笑:“刘某身为统帅,此时身披甲胄,就连本国王侯都能全礼,你让我拜番邦之王?”
“你好胆!”
“好了。”
杨长止住慕洧,望着刘延庆问道:“刘将军气势很足,不愧是大宋名将,我们好像真没见过,那今天正式认识,鄙人就是杨长。”
“谁?”
“晋王杨长。”
“你?”
刘延庆闻言一愣,心说西夏人也玩这种伎俩?人家都把你们灭国了,现在出现在西夏军中?
当即笑道:“真是笑煞人也,晋王乃大宋擎天柱,不是谁都能冒充的,慕洧,你休要耍这些花样,西夏已经亡国,占据关中长久不了,你非要等李乾顺到了,才肯醒悟过来,”
“有眼无珠的蠢货”
慕洧骂骂咧咧之时,杨长也没过多解释,只见他轻轻摆手示意,赵佶就被人牵马出阵,看得刘延庆目瞪口呆。
杨长又问:“现在,你拜是不拜?”
“不是.”
刘延庆猛咽口水,心说我准备用李乾顺破局,西夏人居然找人假冒太上皇,他预判了我的预判?
“你是.”
“刘延庆,你好大的胆子!”
“这您真是太上皇?”
赵佶外貌能作假,但是声音很难作假,刘延庆熟悉得不能再熟,所以听到老皇帝开口,心里已经凉了半截。
“你在质疑朕?”
“不是.我.臣只是.”
“还不下拜?”
“是”
刘延庆赶紧下马,对着赵佶行大礼,“臣不知太上皇驾临,请太上皇恕罪。”
“先拜晋王!”
“啊?他”
“晋王杨长,如假包换,速速带着你的人,听从号令!”
东京,大内,睿思殿。
赵桓已在此待了三天,殿内那座山河社稷屏风,背面素白处留有赵佶的墨宝。
从左至右:江南方腊、河北田虎、淮西王庆。
最右的‘山东宋江’,因被柴进用锐器削除,赵佶便在削痕更右处,新提下光明天尊。
赵佶的亲笔敕书,最近传到赵桓手中,他最担心的事发生了,杨长终于不装了。
如果和父兄对比,赵桓普通且自信,但要和杨长相比,他自问天上地下。
赵佶劝自己退位,将帝位禅让给杨长,赵桓非常犹豫。
这皇位来之不易,坐得也非常煎熬,难得坚持这么久,日子慢慢好了起来,就要拱手交出去?
赵桓肯定不愿意,支持他的大臣也不愿意,但杨长有千里屠龙的本领,就连金国皇帝就没了,如果拒绝后果不堪设想。
更关键此事被拿到朝堂,原先还支持自己的大臣,有大半选择默不作声,另一部分却在宿元景运作下,建议赵桓从了赵佶之言。
此事一出,他对收取关中没了信心,所以面对刘延庆的求援,朝廷根本就没理会。
赵桓把自己关在睿思殿,时不时看向‘光明天尊’四个字,不知人生何去何从。
四月下旬,宰相李纲冲开殿前护卫,急匆匆闯了进睿思殿,不顾礼仪大声呼唤:“陛下,大喜,大喜!”
见赵桓没回答,李纲边走边继续,“刘延庆父子拿下长安,李仁礼携西夏余部投降,此刻正班师回朝,大军前部已经接近洛阳!”
“你说什么?”
赵桓虎躯一震,从御座上跳起来,然后赤足跑下阶,抓住李纲的手,兴奋确认道:“关中真收复了?”
“嗯。”
李纲颔首,“陛下洪福齐天,白得二十万夏军!”
“好哇,妙啊。”
赵桓大喜,“卿马上召集文武百官,朕要与群臣共襄盛举,对了,把安乐公也叫上!”
“好的。”
“等到刘家父子凯旋,朕要亲自率百官出迎,他们才是我大宋脊梁!”
(本章完)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