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核心的还是制造业。可以说,无论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处于何种形态,制造业始终都是其他行业的母行业,是其他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传统的制造业,不管科技时代如何智能发达,都离不开基础的生产制造业。
从过去的经济角度上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韩国、新加坡中等发达国家就是靠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实现在短期内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
在工业革命以前,中国制造的陶瓷、丝绸等物品领先世界,16世纪以前中国拥有世界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发现的173项,但是近代中国因为错过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逐渐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支撑现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体系,创造就业基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面临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驱动制造业转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新材料能源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创新,促使制造业不断出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从国家经济体竞争的角度来看,如今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到来,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数量与成本的优势承接制造业转移来推动本国工业化,发达国家则启动“再制造化”战略重振本国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不断巩固。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3年位列世界第一,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近3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
我国制造业部分关键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风险。
中国制造业已经创造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量的奇迹。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全球的30以上,而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也只是占到全球的15,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件。
当中国制造业实现量的奇迹之后,目前正在创造一个伟大的质的奇迹。从量到质,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其中包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从中国智造到中国美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就是要让中国成为原创科技的策源地,要集中火力对科技的城墙口展开饱和式的攻击,奋力走进科技的无人区。从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到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革命,中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实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就是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向智能化时代的转型过程中,中国要紧紧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所带来的机会,努力抢占智能化时代的产业制高点。无人机、机器人、大模型、智慧工厂等智能化时代的新模式、新形态正在喷薄而出,也许在中美智能化竞争中中国还稍逊一筹,但时间会改变一切。
从中国智到中国美造,就是要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国产品不仅是“大”的代名词,而且也是“美”的代名词。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设计将科技和艺术完美的结合,提高中国产品的美感,塑造中国产品美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内涵随之扩大。现实表明,除传统加工物质的行业外,还有两个行业也应纳入制造业的范畴:一是加工信息的行业,这是指与宽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加工和处理有关的行业;二是加工价值观的行业,即近些年来迅速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基础,日益使边际成本下降、交易成本几乎趋近于零,社会分工更趋多元化等等,以致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生态架构发生了空前深刻的大变革。
中国的制造业如何实现从oe到ob过渡?关键是要看在信息加工、价值观加工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以及生产出了哪些具有原创性的信息、价值产品。
要打破传统的“营销”观。生产的完成在于用户的消费,而不在于企业的销售。准确抓住消费者原始生态的消费信息,进而将企业的生产信息与用户的需求信息无缝对接,并通过企业和用户间的无数次沟通和互动,增强“黏合度”,真正实现相互间的“零距离”“无缝隙”对接,使用户通过产品价值实现,体现到具体的服务体系中去,让用户满意才是最好的结果。东西都有卖,几百个商家同时卖,用户有权决定选择谁家的商品。
打破传统的“低端加工制造”观。新型的“大制造”业亟须人力素质的更新换代。在从加工物质为主向加工信息为主的过渡中,在以物质产业化能力为主向以思维产业化能力为主的过渡中,未来的制造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产品品质,将更加注重强调匠人精神、匠人素质和工人的技术资产。这一方面可以说我国多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吃过不少亏。
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这种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平移过程,实则为提高加工信息、思维之根本变革。而这也必须对我们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变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传统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路径依然停留在物质层面,品牌建设往往难达预期效果。从企业设计到产品生产,真正价值高低以至价值有无,必需用户价值体现出来,现在商品种类繁多,如何吸引用户,如何在这个世界脱颖而出,是所有生产企业都应该考虑的大事,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是制造型企业最大的危险。
如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更好地行稳致远,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差异化竞争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快产业链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波动和技术封锁的压力,中国需要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抵御未知的风险。全球制造业四分天下,北美占1774,欧洲占1725,中国占30,剩下的40份额由剩下的国家瓜分,这些份额数字未来的十年一定会发生变化,我国任然需要努力发展,任重道远。
(https:/79862_79862608/36792636htl)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